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一章(1 / 2)

【宋朝名人多,唐朝也不少。大唐盛世,自唐太宗李世民始,“昭昭有唐,天俾万国”,被各族共同尊奉为“天可汗”的唐太宗不仅是唐朝最优秀的皇帝,还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三个皇帝之一。】

最杰出的三个皇帝之一。

听到这个描述,李世民笑得格外灿烂。

他就知道,自己不会比任何人差。

【唐朝不缺耀眼的将星,亦不缺能力卓著的名臣,但我们接触最多的,大抵还是在语文课本上存在感极高的唐朝诗人们。“初唐四杰”王勃、杨炯、骆宾王和卢照邻,诗仙李白、诗圣杜甫、诗佛王维、诗狂贺知章、七绝圣手王昌龄、诗豪刘禹锡、诗魔白居易、诗鬼李贺,还有“唐宋八大家”里唯二的唐朝人韩愈和柳宗元,以及“小李杜”李商隐和杜牧等,这些可都是折磨过一代代年轻学子的中坚力量啊!】

阿藜每说一个人,光幕上都会出现一张相应的标注了人物介绍和主要作品的图片。

明·洪武时期

“唐宋文人确实很强!”朱元璋感慨,“只是怎么没见后世人背背咱大明文人的作品呢?”

“爹,我们大明的文学特色是小说。”朱橚幽幽开口道,“不适合全文背诵。”

朱元璋:……

你说的好像也有道理。

唐·宪宗时期

“阿藜姑娘怎么不提微之?”白居易不解,“明明微之也很厉害。”

“也许是阿藜姑娘一时半会儿没想起来吧。”元稹不甚在意地笑了笑。

【想必大家对这些诗人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了,主播再车轱辘一遍也没啥意思。这样吧,咱这部分就简单聊一个不常在课本上出现的、同时也是主播开这个历史盘点系列的初心的诗人——元稹。】

元稹莫名有种不祥的预感,在阿藜这里拥有特殊待遇的人好像……

【元稹,字微之,中唐时期大臣、文学家、小说家,与白居易并称“元白”,二人同倡“新乐府运动”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。

元稹一生宦海浮沉,被贬过很多次,但也曾官至宰相。他一心为民,任地方官时整顿吏治,“赏信罚必,市无欺夺,吏不侵轶”,得到了地方百姓的真心爱戴。当元稹自通州离任时,百姓登高而望,依依不舍地目送他乘船远去。自此,为纪念这位心系百姓的父母官,每年农历正月初九通州百姓都会自发登高望远、祭天祈福,通州也留下了“元九登高节”这一民俗。】

元稹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。

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

这本就是元稹的心之所向,未来的自己做到了,元稹觉得很好。

【说起来元稹也是个才华出众的大才子,写得好的诗不算少,主播有时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教材不爱选他的诗。不过问题不大,虽然元稹不常在教材里出现,但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影响力足够大,咱只要知道白居易就基本都能知道白居易有个好朋友叫元稹。课外再多读点白居易的诗,咱还能看到很多诸如《别元九后咏所怀》、《禁中夜作书与元九》、《同李十一醉忆元九》、《梦微之》、《醉后寄元九》之类的诗词,身为好友,白居易会为元稹刷足存在感。

想当年,主播曾无数次因为白居易的“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”哭成泪人。谁不想要一个感情深厚、同心同德的朋友呢?元白这样的神仙友情,是常人羡慕不来的。】

“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?”白居易不敢相信,微之明明比自己年轻,怎么会走得比自己更早?

元稹拍了拍满脸忧虑的好友,轻声安慰道:“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,我不在意,乐天亦不必忧心。真挚的感情不会被时间消磨,你我二人,无论谁先走一步,必然都会在黄泉路上等着彼此。”

白居易叹了口气,扯了扯嘴角道:“微之所言极是。”

【现在大多数人对元稹的印象主要有两个:白居易的好友和风流多情辜负了无数女子的渣男。他大概可以算是唐朝绯闻最多的文人,因为一本《莺莺传》,学界多年来一直为“文中始乱终弃的张生到底是不是元稹本人自寓”吵得不可开交,就怪离谱的,且不说《莺莺传》里张生其实是个作者着意鞭挞的角色,就单从正常逻辑上来讲,写了个渣男角色不代表作者就得是个渣男,反之,写深情男人的作者也不见得就一定忠贞。

除了《莺莺传》的争议,元稹与才女薛涛和刘采春之间也有很多故事。这些故事来源于唐代笔记小说《云溪友议》,《云溪友议》记录的是野史故事,其真实性有待商榷。《云溪友议》说严绶介绍薛涛和元稹认识,但历史上严绶从没去过四川,基本不可能结识薛涛,且在传言的元薛相识的时间点,严绶和元稹也还不相识,严绶不可能给两个自己都不认识的人牵线。此外,元稹与薛涛的行动轨迹没有交集,元稹在东川,薛涛在西川,二人之间相隔几百里,见面的可能微乎其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